孤獨六講 (1)
- m104315
- 2016年1月4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孤獨不但是一種狀態,也是一種感覺。但人們並不常使用到它。你會說自己是開心的、興奮的……,但鮮少有人用孤獨來形容自己。我覺得人意生中最頻繁的使用「孤獨」這個字眼的時期應該就是青春期了。不論是對未來的迷惘,或是對自己從哪裡來的好奇,都是一種孤獨。等到再大一些,恐怕已被同化的差不多了,等到突然驚覺,卻只剩空洞的寂寞吧!這本書探討的面向甚廣,或許我只能以自身的例子來稍微比較一下和我的生活較相關的部分。 我自己處於一個無法思考的狀態中。一開始是作文變的平淡乏味,在之後更是連作者寫作時的心情都感覺不到。這種感覺很糟糕,在閱讀時像在嚼蠟一樣,和人對話時會斷斷續續、不知所云。我認為這是因為太快就能獲取知識之故:因為不用思考所以忘了如何去思考,沒了思考,連帶懷疑、評判的可能性也全部歸零。所以我只能透過生活上的聯想來回應這本書,而無法寫出一篇真正的心得給你。我現在還在想該如何找回走失的感性,不然我想我的心靈綠洲終將枯竭。我很好奇是否每個人都會有這樣一段時間?或是只有我?我不想囫圇吞棗般地學習。在語言孤獨中,有一段關於語言愈來愈精準,卻也失去了原本的美感。就像你把維納斯的雕像開腸剖肚一般。我小時候很不喜歡分修辭,但好笑的是,它現在是我維持我空洞文章所必要的骨架。我覺得自己真的好可悲。 另一個令我有點感覺的部分是革命孤獨,我覺得和張懸的〈玫瑰色的你〉這首歌很搭。裡面我很喜歡秋瑾的段落。我奶奶年輕時的夢想就是像秋瑾一樣報效國家,所以在讀到「秋瑾」兩字時便不免要認真些。我覺得那時代的秋瑾怎麼如此有抱負!當一個人能想到並做出跨時代的舉動時,他真是了不起!年輕人似乎都有改變世界的想法,而我想要一直保有它。我以前想過一個問題:如果我想改變世界(臺灣)而去當了政治人物,那是否在當上足夠有權的人之前,我會/要順應時勢而做一些下流的事?而我一旦開始了,會不會停不下來然後失去初衷?或者因完美主義而受不了自己?那時我的結論是:那不如別做。我似乎也有一種革命者的潔癖呢?所以我對這部分也有共鳴。 現在的社會有另一種語言孤獨。通訊APP的普及使我們更常發訊息了。只是之中短短幾個字是看不出來打字者的語氣的,於是有了表情符號、貼圖的出現。可是他們卻是讓人們口氣愈加機械的兇手。我曾寫下過:科技拉近遠方人們的距離,卻把身邊的人推開了。看來現在人真是寂寞。
留言